字体的演变:行书

[业界动态] 作者:字体学者 浏览次数: 20/07/13 14:42

行书是“正书之小伪”,因为“务从简易,相间流行,故谓之行书”。这是唐朝人参照正书(楷书)形态给出的行书定义。实际上,行书是由汉代隶书的俗写体演变而来,发生的时间可能早于楷书。

大约东汉中期已有行书。那时隶书是日常的书写体,书吏随手记账写信,或者起草文书,用不着一笔一断那么正规,草率写来,运笔速度比较快,笔画映带连属,也吸收了一些草书的写法,结构逐渐发生变异,形成一种新的书体,最初叫做“行狎书”。

刘德昇是书法史上第一位行书名家,大约生活在东汉中后期,唐人奉他为“行书之祖”。近年长沙东牌楼出土了一批东汉灵帝时期简牍,其中有一些早期行书,结构平正,近似魏晋行书。

刘德昇有两位著名的学生,一位是做过魏国丞相的钟繇,一位是隐居不仕的胡昭,并称“钟胡”。两人的行书风格不一样,据说,“胡书肥,钟书瘦”,但各有其巧。值得注意的是,师徒三人的籍贯都是颍川。

钟繇、胡昭对这种新书体进行了加工和美化,行书体有了一套规矩法则,所谓“钟、胡二家为行书法”。钟繇、胡昭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,他们采用行书,士大夫争相效法,提高了行书的地位。行书往往用于尺牍书疏,所以行书又称“相闻书”。

行书是一种进步而合用的新书体。西晋时,钟繇的外孙荀勖兼任秘书监,他在秘书省(中央政府收藏图书著作和档案的机构)设立“书博士”,招收学生习写行书,以“钟胡”为法。这个举措是为了让书吏掌握行书,以便提高抄写公文、书籍的效率,但客观上起到了提升行书地位的作用。

东晋时代,士人好尚“新异”和“简率”,简易的行书成为时髦的书体。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士族书家,将汉魏“平划宽结”的行书,变为欹侧的态势,书写起来更为便捷,形成一种新妍遒美的行书样式。

唐朝初年,太宗特别推重王羲之行书《兰亭序》,此后《兰亭序》成为书法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行书经典。唐太宗好写行书,有行书《温泉铭》、《晋祠铭》,开了行书写碑的先例。唐朝有不少行书碑刻,如《集王羲之字圣教序》、李邕书写的大小《云麾将军碑》等。

点此关闭窗口

快捷键ESC

手机浏览更方便: